色彩屬于視覺藝術,景觀環境色彩的組合應以滿足視覺需求為原則。視覺需求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因子;同時,它也有相對穩定的一面。
視覺需求相對穩定的一面是指人們的色彩觀念常受到理性文化傳統的影響,即這種觀念與當地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不易變更。色彩心理學分析了這一現象的原因:“色彩觀念的這種相對穩定性是由于多次欣賞了某些色彩,神經通路在大腦皮層上日益加深,便形成了牢固的暫時的神經聯系而造成的,這種審美無驚奇感,但習慣欣賞的東西是從內心歡迎的,故而產生愉快的感情”。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強調經學,忽視科學,以“中庸”“中和”作為美的標準,要求統一、整齊劃一的美,人的一切思想與行為都要循規蹈矩,不偏激,不標新立異,因此在色彩的選擇上勢必以暗色或中性色為主,注重色彩的單純、和諧及其內涵,不求色彩、色度的豐富性,即使有對比也是適可而止。
另一方面,在景觀色彩的組合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視覺需求不斷發展、變化這一特點,以求景觀環境色彩的組合順應時代要求。美國生理學家海巴。比倫從精神物理驗證得知:“人能在自然界看到的顏色是有限的,人對任何事物不斷地接受,就會產生膩的感覺,使人疲勞乏味,流行色之所以形成,表面看有其人為的因素,而內因是它符合人們生理平衡的需求” 。即人們對色彩變化、對比色的需求,以達到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景觀環境色彩雖然不可能象流行色那樣有規律地變化,但其順應時代需求的規律不可逆轉,社會發展帶來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色彩審美趨向于簡潔、明快、醒目、亮麗,因此明度較高,色度較低的顏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歡迎。
所以,在考慮景觀環境色彩的組合時,我們應兼顧視覺需求的穩定性和時代性,即在色彩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躍對比,既不能呆板單調,也不能過分刺激。同時,注意時代審美傾向色彩的運用。